接到“古逸清雄——刘从明书法新作展”的邀约,因无开幕式,故很从容地于开展后数日欣然前往山东画院一楼展厅。展厅里30余件作品,既有对联、条屏、条幅,亦有小品、手札,小草清新、大字浑厚,无一不赏心悦目,其书风一以贯之——根植传统,取精用宏。
与以往书展作品不同的是,技法层面有了新的突出表现,精神层面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当代性激活。既延续“书为心画” 的传统命题,又以现代意识重构书法的空间叙事,更趋向“技道双修”。
观其行草书任弘远《游佛峪》,最得起伏连卷、收揽吐纳之妙。“寻幽携侣来” 五字,笔锋轻引缓行,如舞袖挥拂而萦纡,牵丝若断还连;至 “崎岖入山路”,笔势忽转覆腕转蹙,“岖”“路” 二字长捺覆腕急行,又暗收内转藏锋之劲,恰如 “垂藤樛盘而缭绕”—— 既有寻幽的闲逸,又含山路崎岖的顿挫,心随诗兴、笔逐意走,正是先缓引兴、心逸自急的生动注脚。
展开剩余74%品临古扇面小品则见悬管聚锋、柔豪外拓之精谨。扇面空间促狭,其笔却能聚锋而不滞,外拓而不飘:点画如兔丝之萦结,婉转中藏中锋骨力;短撇若垂藤挂枝,轻逸里含沉实,全无狂怪之态,反得古逸妙趣,恰合“纵心奔放,不违笔意” 守度之境。
尤其行草条幅书苏辙《游灵岩诗》,“青山何重重” 起笔便见 气雄而不可抑。首字 “青” 以 覆腕重按,笔力沉厚如青山坠纸;“岩高日气薄” 句笔势渐疏,“岩”“高” 二字间内转藏锋,墨色淡润如 “秀色如新洗”,忽又以腾猨过树之速写 “声鸣青龙口”,顿挫提按间,既有土囊底的沉雄,又有白石陛的清劲。而书张稚圭 “举首但惊云汉近”,则笔势 “逸而不可止”:“举首” 二字露锋斜出,如逸虬得水;“平步出尘境” 五字连笔奔涌,若轻兵追俘,清雄之气跃然纸上。
四尺整张草书诗,是烈火燎原之势的淋漓展现。开篇以涨墨覆腕作字,如巨石坠涧;中段笔锋“转剔刓角多钩”,忽以飞白出之,似枯藤缠树;末句收笔聚锋急顿,余势仍萦 —— 正应 “字无常体,势多不定”,却始终以古逸为骨,狂而不野。
行草书对联书边贡“树湿云犹住,山空翠欲留”,最见柔豪外拓与内转藏锋的交融。“湿”“云” 二字以 “柔豪外拓” 作撇捺,墨色氤氲如沾雨;“空”“翠” 二字用内转藏锋构字,笔画蜷曲如蛇形,静中藏动。一联之内,既有 “云犹住” 的逸,又有 “翠欲留” 的雄,契合虞世南所论“草则纵心奔放,不违笔意” 之旨。观其气象“气雄不可抑、势逸不可止”,观其境界“纵狂逸放而守度、起伏连卷而含韵”,悟其真意“透嵩华兮不高,逾悬壑兮能越”。
山东画院院长常朝辉称赞其“非徒具形貌,更在于对古代书学精义与内在法度的把握”。这种把握既有中锋行笔的骨力强化,又有提按顿挫的节奏重构,还有笔法墨法的创新性运用。
刘从明的书法艺术探索,始终围绕“技道双修”“人书合一” 展开,在古法承续中实现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的交融。2013年策划举办二安诗词一一全国百名书家邀请展,2024年举办有心长作济南人一一刘从明书历代咏济南诗文书法展,10余年来,他立足济南山水名胜,名士文化,构建起一条清晰的艺术脉络:从地域文化的深情书写,到审美理念的系统阐释,再到心性表达的精微呈现,层层递进中彰显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思考与使命担当。
2024 年 12 月的 “古逸清雄” 品读会,则通过新作集发布与学术研讨,系统梳理其艺术理念 —— 以晋唐笔法为根基,融合汉魏碑刻的雄浑气象,形成 “古拙渊放” 的独特风貌。
今年8月山东画院的 “古逸清雄” 书法个展,以行草为核心语言,通过中锋用笔的骨力与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,展现“逸” 的萧散与 “雄” 的朴茂之统一;而 “明心见性” 小品展则回归笔墨本真,以扇面、手札等形式,将王羲之的流美、黄庭坚的奇崛与济南名士的诗意熔铸为心性的自然流露。这种从宏大叙事到精微表达的转向,恰是其 “技道双修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 —— 既葆有古人笔墨的高古雅逸,又以当代审美重构经典,使作品成为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对话的桥梁。
书为心画,文以载道,诗书一脉,相映生辉。刘从明始终在碑帖融合中寻找突破。他的笔墨不仅是技法的呈现,更是对“济南名士多” 文化基因的激活。正如他在展览中所言:“云散风流无尽处,雨润花开终有时”。这种将个人创作数十年来始终坚守如一,深植地域文化土壤、融入时代精神的自觉,正是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!
作者:张智辉
编辑:楚明雪
发布于:山东省炒股配资在线,配资买卖股票,南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