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持续强降雨影响,近期全国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情。防汛抢险的紧要关头,却有个别人说起风凉话,甚至大肆编造涉汛谣言,对救援工作造成误导。
必须看到,每有灾情发生,总有人在舆论场中搅浑水。或是制造恐慌,移花接木加工旧图旧闻;或是煽动情绪,信口开河编造伤亡损失情况;或是挑起对立,阴阳怪气臆想救灾进程……随着技术门槛降低,视频图像混剪、真人出镜瞎扯、AI生成内容等方式变得稀松平常,进一步增加了传谣速度和范围。在大灾大难面前,抢险窗口稍纵即逝,所有人都应拧成一股绳,要集中精力而不是分散精力,要凝聚人心而不是扰乱人心。及时处理谣言、杂音,成为一道重要课题。
近年来,各大平台纷纷建起专门辟谣通道,各地执法部门更持续严厉打击,曝光了一系列典型案例。“抓现行”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,但捏造涉灾谣言现象仍然突出,原因何在?从这些造谣者的事后交代来看,蹭热点、博关注、骗流量的居多。汛情属于重大公共事件,既与个人安全、利益密切相关,又很容易激起公众的集体焦虑、同情心理,可谓是起号涨粉的“天然素材”。当然,除了借灾牟利之外,谣言背后的恶意也不容忽视。有人纯粹为了发泄情绪扰乱公众视听;有人则是沉迷于操纵舆论的快感,将“编瓜”当成所谓的“社交货币”……这些人将网络当成法外之地,自以为信口开河不用付出任何代价。
清理涉灾谣言,要斩断利益链条,更得打消侥幸心理。据刑法、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条款,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,造成扰乱社会或公共秩序的,会面临严肃追责。一旦发现虚假信息,相关方面在迅速澄清是非的同时,更要依法采取顶格处罚措施。对朋友圈疯传的“紧急通知”、群里所谓的“现场视频”、各路博主故意模糊的说辞,广大网友也要保持理性,不妨多问几句“是否属实”,“不信谣、不传谣”。
当前仍处于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,信息传播秩序同样是防汛工作的一部分。涵养理性思维,凝聚社会力量,才能更好应对风风雨雨。
图源:视觉中国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炒股配资在线,配资买卖股票,南昌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